11月19日上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筑峰人才工程”特聘教授董云伟在在海洋南楼202会议室为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师生做了题为“潮间带生物的分布与适应”的学术报告。我校相关专业教师及研究生40余人参加了报告会,会议由海洋科学与水产学院院长徐军田教授主持。
报告会上,董云伟教授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潮间带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进行了讲解,由全球暖化及其生态效应和我国围填海工程及海堤建设引入一个核心的科学问题:生物分布与适应机制。报告指出,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会改变潮间带生物地理分布格局;人类活动造成的景观变化(基质)和气候变化是影响潮间带生物地理格局的核心因素之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是分析和预测生物分布的基础。
报告结束后,董云伟教授就与会师生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解答,现场师生踊跃提问,气氛热烈,徐军田院长做了最后的总结,他希望同学们可以学习董教授的科研精神,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努力提升自身的科研素质。

董云伟,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2002年在北京师范大学获得生态学博士学位,现为“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筑峰人才工程”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潮间带生态学研究,侧重于研究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潮间带生物地理格局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
近年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从宏观水平上证实了沿岸建筑可成为潮间带生物分布的跳板,揭示了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协同作用;(2)在微观水平上,致力于研究生物大分子稳定性与生物分布的关系;(3)建立了潮间带生物温度生理响应模型,阐述了生理适应的尺度效应,提出了微生境和生理多样性在生物地理分布中扮演关键作用这一新理念。
在Science、 Nature、 PNAS、 Proceedings of Royal Society B、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Molecular Ecology、Functional Ecology、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等期刊发表论文100余篇,所发表文章被选为Functional Ecology、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和Diversity and Distributions封面,并被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iology先后三次选为年度亮点文章。在Science上发表Letter提出了人类活动对潮间带贝类分布的影响,在Nature发表评述文章提出要重视多重尺度环境变化的生态效应。文章累计被引用1500 余次。